老张的身体壮得像头牛,一米六的个子,体重却达80公斤,但毕竟快60岁的人了,拗不过家人软硬兼施,去医院接受一年一次的例行体检,发现血糖血脂都高于正常。他觉得自己能吃能喝,能跑能跳,就没在意。几个月后头昏头痛、四肢乏力、恶心呕吐,整个人就像是被挤干了水的茄子,经抽血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,他当即被收住院治疗。经过半个多月的系统检查和治疗,病情基本稳定,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。
可是,望着每天餐前、餐中及餐后需要口服的大把药丸,想到这一辈子离不开它,心里不免有些难受,就在这时,“××降糖丸可以根治糖尿病”的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。第二天,他不顾酷暑,挤了两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,花了将近1600元买了两个疗程的药丸回来,心想,吃完这些药丸就再也不用天天吃药了。于是,他坚持服用了半个月,兴冲冲地到医院一查,血糖比以前更高,这才明白上当了。
他不好意思再去找原来的糖尿病专科医生,就找了一位老大夫,给他开了两种降糖药及几剂中药,服后血糖控制得还可以。可是几个月后,他的血糖水平又有升高,并发现双脚有些水肿,他马上去医院化验小便。医生说:“有尿蛋白,是肾功能不好”,又加用另外一种降糖药。这样服用药物将近1年,期间经常出现脚肿,但服用利尿药及中药后又可消肿,最近因为脚肿越来越厉害而住进医院,医生告诉他肾功能已经严重损害,必要时要“洗肾”了。
临床上像这样的病人很多,作为病人该从上面这个实例得到几点启示,引以为戒,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想法:
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的
很多病人认为自己能吃能喝,不会得病,虽然有点疲倦乏力也是因为上了年纪的关系。生老病死,自有天定,于是一如既往,百无禁忌。还有一种人,因为文化水平较低,再加上经济不宽裕,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认识不足,对这种感觉不是明显的疾病根本不予以重视,采取听之任之,我行我素的态度,既不控制饮食,也不坚持运动,更谈不上服用药物。另有一些病友认为“是药三分毒”,只要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就可以了,从而每天只吃少量主食,而主要代之以瓜果蔬菜,并进行高强度运动,长此以往,结果造成身体的“入不敷出”,导致身体素质愈来愈差,免疫力不断下降,终致三天两头感冒,甚或引起肺部或尿路感染而需住院治疗。
病急乱投医
迄今为止,糖尿病还是一个难以治愈的慢性终身性疾病,许多人盲目相信街头游医或虚假广告,不惜钱财买来各种“根治”糖尿病的药物,其结果上当受骗,损了钱财又耽搁病情,甚至连性命也搭上。作为糖尿病病人应尽量找专科医生就诊,因为专科医生经验丰富,充分掌握糖尿病的来龙去脉,能更准确地抓住病机,这样不仅能良好地控制血糖,还能及时发现与积极防治并发症。
对中医药缺乏正确认识
有些糖尿病病人在经过长期口服降糖药后,尽管血糖控制良好,但认为西药副作用大,于是停服所有西药,结果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后,血糖非但没降,反而有所升高,于是又认为中医根本不能治疗糖尿病!其实,“中药能治好糖尿病”与“不能治糖尿病”的说法,都是不正确的。对于糖尿病而言,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,一方面通过西药良好地控制血糖、血脂,另一方面用中药调理体质,改善症状,预防和治疗并发症。客观地讲,中药的降糖作用远不如西药可靠、方便和及时,但是,中药在防治并发症方面的长处又不是西药所能比拟的。比如说,糖尿病人经常出现大便干结、睡眠不好、汗多、疲倦乏力等症状,中药可能用一个药方就可以产生疗效。再比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,目前市场上虽然有较多的治疗药物,这些药不仅价格昂贵,效果也大多不尽如人意,而使用益气通络、活血化瘀、化痰祛湿的方药则不仅有效而且价廉。
因此,认知糖尿病,监测血糖,合理控制饮食,坚持适量运动,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,不失为糖尿病病友的最佳选择。
大同大同市现代医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侯 泽 |